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东莞地理几何中心,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腹地,南邻香港、深圳,北靠广州,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目前在全国高新区的综合排名第24位。近年来,园区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厚植引领型发展新优势,全面助力广东省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力争在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中走在前列。 一、发展历程 从创立至今,园区发展主要历经如下三个阶段:一是初创发展阶段。2001年,东莞市提前谋划发展模式转型和创新,提出开发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2006年,东莞市作出了整合东部快速路沿线寮步、横沥等六镇汇合处土地的决策,开发建设东莞生态产业园,规划控制面积31平方公里。二是加速发展阶段。2010年9月松山湖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1年生态园成为广东省首批省级循环经济工业园区,2012年获批建设国家生态示范工业园区。三是统筹发展阶段。2014年12月,东莞市决定将松山湖高新区、东莞生态园合并,实行统筹发展。2015年9月,园区成功入围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初步确定1+2+N(一轴线+两核心+周边镇)空间布局。2017年3月,松山湖与石龙、寮步、大岭山、大朗、石排、茶山等周边六镇组成松山湖片区,率先拉开东莞市园区统筹组团发展帷幕。以散裂中子源为核心的松山湖科学城和位于企石镇的东部工业园也被纳入园区管辖范围。2019年4月,东莞市启动通过强化功能区统筹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松山湖功能区在原来松山湖片区1+6基础上,增加横沥、东坑、企石等三个镇,统筹发展功能区范围内一园九镇发展规划、区域开放、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和政务服务效能提升五大领域工作。 二、发展概况 近年来,园区紧紧扭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纲,主动对接大湾区创新资源,加快聚集全球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取得较好成效。 (一)日趋完善的创新体系。依托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规划建设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一并被基本确定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松山湖人才大厦等一中心六站点,全力打造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聚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8家、新型研发机构33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8个。各类人才突破9.9万名,其中省市创新科研团队48个、院士24名。 (二)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的4+1现代产业体系。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已初步形成以华为终端等企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生物技术产业引进和培育了东阳光药业、三生制药、开立医疗、红珊瑚药业等知名企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引进了李泽湘教授团队等一批掌握机器人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获批为科技部第三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新能源产业引进了新能源科技等企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均占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的90%以上。截至2019年9月,园区共有各类市场主体8590户,其中上市企业4家,上市后备企业达到25家,居全市首位。 (三)开放便利的政策环境。深化完善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体系,累计出台推动港澳人才创新创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等各类政策文件20多项,基本构建起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体系。坚持以国际一流的标准推进数字政府和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建设,2011年启用一站式服务办事中心,2014年起推行行政审批超时默认和限时办结制度。率先实行电子营业执照改革,成为全国最早开展电子商务企业集群注册试点。2016年建成市民中心并投入使用。目前市民中心实现95%的事项分类通办,951个事项一门集中办理,365项业务一窗可办,82项业务一机通办。 (四)生态优良的城市品质。园区拥有8平方公里的湖面、6.5平方公里的湿地、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超过300公里的生态绿道,绿化覆盖率超过60%,人均绿地面积是全国标准的6.8倍,湖区的负氧离子含量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空气清新标准的10倍。拥有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松山湖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相继开学,形成了从高等教育到幼儿教育的完善教育链条。东华医院松山湖院区正式开业,建成一中心多站点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建成松山湖图书馆、望野博物馆、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等一批文化公共服务设施,文化社会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