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 > 地域研究 > 济南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梳理

济南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梳理-药智产业大脑

来源:药智网 发布时间:2022-09-29

生物医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济南市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四大主导支柱产业之一,是满足人民健康生活需求、保障民族健康安全、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支撑。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济南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特别是实施 “工业强市”战略将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和集中攻坚的四大主导支柱产业之一,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初步形成。2020年,济南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67.58亿元,同比增长20.6%,其中:生物医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2亿元,同比增长28.7%;生物医药流通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5.58 亿元,同比增长17 %。经济效益水平在济南市工业行业中名列前茅。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生物医药产业共有275家企业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总投入24.6亿元,其中齐鲁制药集团公司研发投入18.7亿元,占其营业收入的9.2%,居济南市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第一位,位列工信部发布的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第二位。目前,济南市生物医药产业拥有21个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平台, 2020年产业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55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5项,国家标准56项。

 

领军企业加速聚集。济南市集聚了一大批生物医药企业,其中医药制造业规上企业68家,齐鲁制药集团位列2020年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第9位。13家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以齐鲁制药、科兴生物为代表的生物药企业快速发展;以宏济堂、福胶药业、明仁福瑞达为代表的中药企业焕发生机;以华熙生物、福瑞达生物为代表的医美抗衰企业迅速崛起,以博科控股、赛克赛斯为代表的医疗器械企业增速加快。

 

优势产品全国领先。济南市生物医药产业68项全国首家或独家上市产品,生物类似药贝伐珠单抗在全国率先实现产业化,一致性评价申报和获批数量产品全国双第一。济南市拥有1500余个药品生产文号,是世界最大的头孢菌素和中国最大的口服头孢类药品生产基地。头孢系列、巴坦系列、透明质酸等20余个原料药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注射用头孢吡肟、盐酸伊立替康注射液等10余个制剂出口欧美日等国际法规市场且市场占有率第一;贝伐珠单抗、胞磷胆碱钠胶囊等近50个制剂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高达100%

 

产业布局日趋完善。形成以济南高新区为核心,历城、平阴、莱芜、济阳、商河、济南国际医学中心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济南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占济南市的比重超60%,重点聚焦生物药、高端制剂、医疗器械、医美抗衰、细胞和基因治疗、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六大方向;历城区以临港开发区和国际中医药产业城为依托,围绕齐鲁安替、山东安信、宏济堂、百味堂等企业发展化学药、现代中药等产业。平阴县以阿胶、玫瑰产业集群为核心,重点发展医疗康养优势资源,培育高端品牌领军企业。莱芜区以莱芜医药产业园为核心,重点发展检测试剂、医疗器械等产业。济阳区以中国特医食品城和济北生命科学城为依托,聚焦特医食品、医疗器械、中药等产业。商河县以高端化学原料药基地为依托,突出原料药、中药发展。济南国际医学中心集聚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中国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聚焦医疗服务、大健康等产业。

 

医学临床资源富集。济南市拥有医学类高校6所,在校生超过10万人;三级以上医院35家,各类医疗机构7487;国家临床和中医重点专科24个,全产业拥有4万余名医药研发人才。山东互联网医保大健康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启用,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山东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汇聚存储和创新应用。

 

产业生态持续完善。济南市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济政发〔20161 号)《关于印发鼓励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专项政策的通知》(济食药监发〔20173号)《关于进一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补充意见》(济政发〔201819号)《济南市生物医药产业规划(2018-2022)》(济政字〔201936号)《关于印发济南市促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济政字﹝201981号)等一系列专项政策措施,在研发创新、重大项目建设、发展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生态环境。

 

济南市生物医药产业虽获得较好发展,但现有产业规模和质量与国家赋予济南市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以及强省会的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全产业链整合能力有待提升,服务体系尚需完善,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有待加强等。



数据来源:药智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声明: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致电400-678-0778(+86)199-2233-1070,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